主题词: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与住院医师结合

2012-12-17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国医师的处境从没有这么纠结过。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朱宗涵就公开疾呼,我国儿童已占总人口的20.1%,儿童人口数与儿科医师数的比值却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每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目前我国至少缺20万儿科医师。

  中国医师的处境从没有这么纠结过。前不久,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朱宗涵就公开疾呼,我国儿童已占总人口的20.1%,儿童人口数与儿科医师数的比值却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中国每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目前我国至少缺20万儿科医师。而这还仅是冰山一角,我国在册的全科医师8万余名,仅占医师总数的4.3%,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紧缺。

  11月底,在第七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2012年吴阶平医学奖颁奖大会分论坛“医学成就与发展论坛暨第四届南方医院院长峰会”上,众多专家聚首中山,把脉中国医师培养的难题。2012年吴阶平医学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刘允怡表示:“与发达国家在医疗教育改革中注重医德、医风和专业操守等课程相比,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太过于注重科技知识,而忽略了德育的栽培。我建议,在医学本科生教学课程中应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

  拷问成才之路

  近年来,医生的角色遭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由于医生语言或态度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占医疗纠纷总数的一定比重,医师良好的职业素质成为患者诉求的狙击点。谈及此,一家基层医疗机构的代表坦言,一方面,以治疗为主要功能的大医院在不断发展、不断建新院,对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却受政府投入不足、公共卫生服务量剧增等多种因素影响,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今年我们48个空缺编制仅招了两个人,而且还是奔着户口来的。”

  与各大医院获得改革政策扶持、不断引进新技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医院不仅出现有编无人、设备闲置、政府政策“不给力”等窘状,逐年递增的门诊量也让医院倍感疲惫不堪。有专家认为:“医生与患者间缺乏沟通,医生就诊量大、负担重是客观原因,但关键还是要看是否有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同时,还需要在提升服务意识上下大工夫。”也就是说,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更好地促进医患和谐。作为一名医生,需要清楚所处社会所接受的行医规范、监察制度、投诉或赞扬制度以及处罚或奖赏机制,才能更好地端正自己的社会角色。

  针对此,从2008年开始,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联合启动了全国人文医学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疗品质的需求;今年,卫生部再次决定将医生人文素养升级为硬性考核指标。看得出来,如何培养优秀的医师以满足发展的现实已成为一种全民诉求。刘允怡表示:“一名优秀的医师,首先要有良好医德、医风和专业操守。良好的医德,除了要求医生具备高尚的个人道德标准外,还需要有对医学真实性和科学性的追求。”实际上,看病就医,除了生理上的治疗,患者也希望能通过与医生的有效沟通,得到心理安慰。

  另外,美国学者米勒在1990年曾提出一个表示医师的医学知识和治病能力构成重要性的4层金字塔模型,即从塔底到塔尖依重要性分别是医学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和临床表现,最重要、最基础的无疑是医学知识。刘允怡也指出:“一个医师如果连医治患者最根本的原理基础都打不好,整个金字塔就不坚固,又如何谈得上有断症治病的技能和懂得选择最合适患者检查、治疗的方案?”

  培养临床思维

  医改攻坚实质上是人的改革,培养优秀医生成为改革的关键。据统计,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今年5月,卫生部实施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并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对此,医改专家李玲教授曾表示:“我国医生培养体系还需‘大改’,从患者利益出发,当前这种‘广种薄收’式的医生培养模式有必要转为‘量少质优’;医学教育每年应有计划地甄选医学生,再施以卓越医生培养教育,使医学生回归应有的职业高度:保证每个医学生学成后都能从医,各项素质都过硬。”

  医学教育正面临着一次新的革命,就是培养领袖人才。刘允怡指出:“医学生还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加强开展临床实践,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医师培训期间,为其提供不同的工作环境,学习处理不同类别患者的机会。”

  上海在国内首次提出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构建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而湖南省儿童医院与南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儿科学院,开展儿科专业研究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培养任务。

  刘允怡认为,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地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工作环境对一个医师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把一个很好的外科医师放在一家设施不全的医院和水平不高的临床工作伙伴之中,他肯定不能充分发挥他的特长。”他认为,培养优秀的医师,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监察制度,监察医师和伙伴工作是否配合,工作环境是否需要改善;完善审核制度,以审核医师的工作表现;建立良好警告系统,在初期就能检查出不佳表现并给予批评指正;完善投诉机制,处理合理投诉,不断改善医疗水平。

  也就是说,医师的培养不在方式,而在培养内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无论何时,培养目标都是一致的,就是培养能看病、会看病、看好病的医生。培养形式无论怎样变化,培养内容都是不变的,就是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即关于疾病的思考分析、推理求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对比分析、综合推理,处理好观察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原有知识和经验的运用。因此,要重视医师临床思维培养的连续性,这是医师成才的基础。”刘允怡最后说。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