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医改

三年医改阶段目标如期实现

2012-06-21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中央投资631.5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和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及设备购置,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据经济之声报道,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如今三年过去了,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全面建成;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轨到新的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在对各地、各部门的改革进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后,国务院医改办给出的结论是: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医改实现了预期目标。

  三年医改实现了预期目标

  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三项基本医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

  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经全面覆盖,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后采购的药品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中央投资631.5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和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以及设备购置,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中央财政共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95亿元,全国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009年的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

  3年来,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2011年新增非公立医疗机构1.3万多个。

  这些数字表明:我国编织起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让8.32亿农民成为最大受益群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建立,老百姓的用药负担得以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方便了百姓就医;让全国人民共享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亿万群众;公立医院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百姓在双休日和节假日也可以看病就医。

  3年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3年前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病有所医”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

  织就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

  经过三年改革,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大幅提高,从2008年的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2012年已提高到240元)。2009-2011年,全国各级财政共安排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资金432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1732亿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分别从2008年的54%、48%均提高到2011年的70%左右。所有统筹地区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都提高到了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当地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且不低于5万元,实际最高支付限额全国平均已分别达到24万元、13万元、7.98万元。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保障范围由住院延伸到门诊,在98%的统筹地区建立了门诊统筹,既保了大病,也兼顾了小病。

  3年医改,中国织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安全网。世界银行认为,为13亿人解决医保问题非常重要,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轨到新机制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轨到新的运行机制。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本次医改的一大制度创新,以基本药物制度撬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并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是强基层的治本之举。

  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2009年8月,国家发布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遴选确定了307种基本药物。各地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用药习惯,又增补了部分品种,平均增加210种,基本满足了群众在基层用药需求。为有效遏制基层药价虚高现象,建立了新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按照新办法实施招标采购和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

  在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的同时,各地同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新的运行机制。2011年底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建立起了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用人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长效性的补偿机制五大运行新机制。

  经过三年的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促进了结构调整,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都得到明显加强,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软肋”状况已初步改变,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的“网底”功能开始显现,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公立医院改革有序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点和难点。3年来,国家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超过2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了改革试点。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具体实现形式,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改革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3年来,公立医院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积极探索努力推进。一是完善对公立医院的激励约束机制,试点城市围绕合理划分政府与医院管理者责权、完善院长选任标准、建立健全对院长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二是试点城市通过降低或取消药品加成、剥离医院药房以及实行医药收支两条线管理等途径,探索医药分开。同时,加大财政投入,调整医药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等措施,对公立医院进行多渠道补偿。三是积极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体制改革的有效实现形式。一些试点城市采用了大卫生体制下的管办分开,也有一些试点城市在卫生行政部门外设立办医机构。四是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完善监管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手段、多方参与监管等措施,强化政府全行业监管职能。五是改革人事和完善分配机制。试点城市积极完善编制管理办法,探索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为了方便百姓看病,全国各地建立了预约诊疗制度和分时段就诊制度,开展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190个县开展了医师多点执业。所有三级医院和82%的二级医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49.2%的公立医院(3467家)的2.5万个临床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77.5%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参与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有了较大改善,促进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