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浙江医药

浙江医药欲将自给自足

2011-06-14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芝加哥,刚刚结束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大会(ASCO),120多个国家、3.2万余名国际临床肿瘤专家参加的专业盛会,一个由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抗癌新药成为焦点。这,在ASCO历史上是第一次。

  芝加哥,刚刚结束的美国临床肿瘤学大会(ASCO),120多个国家、3.2万余名国际临床肿瘤专家参加的专业盛会,一个由中国公司自主研发的靶向抗癌新药成为焦点。这,在ASCO历史上是第一次。
  
  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Conmana,凯美纳),改写了历史。
  
  与此同时,在中国,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和生产及样品核查,凯美纳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一类新药批文。
  
  这不是一个普通的药。它是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创新药,是列入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成果展的新药产品之一。它的上市,标志着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进口的日子将成为历史。
  
  访问了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组部“千人计划”引进的国家特聘专家丁列明以及他的博士研发团队。
  
  “最后审批拿到之前,在临床和进口药的PK中,几百名肺癌患者已经用过这个药,反响很好。很多病人闻讯而来,想方设法要用凯美纳。”丁列明说,他在圈内名气很大,但开始被国人所熟知,却始于他带队研制新药凯美纳。
  
  “凯美纳,通过特异地抑制主要存在于肿瘤细胞上的靶分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达到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就像精确制导导弹,准确杀灭‘敌方’靶标,与不分‘敌我’、将癌细胞和正常组织细胞尽数杀灭的传统化疗药物有着本质区别。患者也不会出现脫发、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力下降等毒副作用。”丁列明说。
  
  一类新药,动辄十年、二十年的研发时间、几亿美元的投入,使大多规模药企都敬而远之。但贝达这刚起步的公司却迎难而上,且做成了,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和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艰难起步:一度连银行利息都付不起
  
  肺癌是10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肺癌患者50万人,死亡30万人,在新增肺癌病患中80%属于非小细胞肺癌。
  
  目前,世界上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只有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的吉非替尼(易瑞沙)和瑞士罗氏公司的埃罗替尼(特罗凯)两种,我国肺癌患者用药唯有依赖国外进口。
  
  有调查显示,因为价格昂贵,只有约5%的肺癌患者在使用吉非替尼、埃罗替尼等药物进行癌症治疗。
  
  进口药太贵,有没有办法自主研发?
  
  2003年,毕业于美国阿肯色大学的医学博士丁列明,和耶鲁大学博士后王印祥等3人,带着刚刚完成化学合成和筛选的新药项目——BPI-2009(盐酸埃克替尼)回到中国,在杭州注册成立了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希望在祖国完成新药的孵化。
  
  作为贝达仅有的3名员工,“海归”博士们在一大学租了间实验室,开始新药的研发,而账上只有500万人民币。“这在国外制药企业的研发人员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要知道跨国企业一天的研究经费就高达1000多万美元”。丁列明说,他当时的举动,令多批前来拜访调研的外企专家大跌眼镜。
  
  “新药创制持续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常常伴随巨大风险,是行业内人尽皆知的事情。刚回国时,很多行业内人士都说,在中国,创新药只是痴人做梦,根本做不成。”丁列明说。
  
  500万元当然远远不够,能不能通过吸引外部投资筹集研究经费?但是,当时的投资商们都很现实,他们对新药项目了解不深,面对10年甚至更长的研制周期,大多数投资者都望而却步。
  
  为了一表自己“破釜沉舟”的决心,也给投资者带去信心,丁列明放弃了自己在美国年薪几十万美元的职业医生的优厚待遇,坚持回国创业,从头做起。
  
  2003年至2005年药学和毒性代谢测试,2005年至2006年临床试验申请,2006年至2007年Ⅰ期临床试验,拿到美国发明专利授权;2008年Ⅱ期临床试验,2009年至2010年Ⅲ期临床试验,2011年的今天,拿到了新药证书审批……
  
  盐酸埃克替尼从无到有,从专利分子设计到成熟,经历了数不清的挫折。
  
  2006年开始临床试验,需要自己的生产基地。在余杭区政府的帮助下收购一家经营困难的药厂。由于所有新项目都在研发中,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而原先药厂留下的老药100片药仅售几元钱,保本都困难,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要靠政府资助、银行贷款和投资伙伴。
  
  2008年底,在盐酸埃克替尼即将启动Ⅲ期临床试验之时,正值全球经济危机。经过Ⅰ、Ⅱ期临床试验的大量投入,企业资金已经耗尽,急需增资。但原本计划投资的海外风险基金由于国际形势所迫突然反悔,取消计划投资,几千万的Ⅲ期试验费用瞬间没了着落。
  
  资金链断了,公司一度连付银行利息都非常困难。无奈之下,丁列明割肉卖掉了自己的股票,公司团队也拿出自己的积蓄,甚至抵押贷款,千方百计凑钱购买试验用药,偿还银行利息。
  
  紧要关头,余杭区政府雪中送炭,通过创投引导基金支持了1500万元,帮企业渡过难关。Ⅲ期临床试验终于在2009年2月得以正式启动。
  
  临床试验:海归博士常被挡在门外
  
  一个新药,走到临床研究千难万难,而要完成Ⅲ期临床研究,顺利上市更是难上加难。
  
  第一关就碰了壁。
  
  贝达研发团队想在国内最好的医院开展临床研究。但是当时,很多医院都对国内的所谓新药持怀疑态度。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教授在电话里直接回绝了他们:见过的伪新药太多,水平太低。
  
  “有人中途退出了,但我的几个同学,坚持留下来了。他们放弃了很多,包括在美国收入不错的工作和家庭的照顾。因在贝达,他们只能拿到基本的生活费,”丁列明坦言,“不仅如此,回国创业还必须学会适应新环境,调整好心态。因为无论你在国外多么优秀,回国创业就得从头再来。很多情况下,大至公司决策,小至材料采购都得自己做。”
  
  盐酸埃克替尼的Ⅲ期临床试验分散在全国27家医院进行,期间公司总裁王印祥和副总裁谭芬来博士为了保证临床研究的速度和质量,逐个拜访每家医院,查阅每一入组病历,与医生讨论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许多医院的医生平时很忙,很少有时间接待外人。博士们常常在病房门口一等就是个把小时,还曾因为用了一次医生的厕所被护士赶出门外。
  
  “作为优秀的留洋博士,王印祥和谭芬来若回到大学工作,可能就是主任甚或院长了。与他们联系、打交道的医生很可能是他们同学的学生。可是,为了新药临床试验,他们顶着巨大的工作和精神压力,以超常的耐心和耐力投入工作”。丁列明说,像两位博士这样为新药抛洒汗水的人,在贝达研发团队中比比皆是。
  
  而今,当年把博士们拒之门外的教授已成为强有力的支持者,博士们的科学精神和踏实创业让他信服,这帮人在真干!经过全体员工和临床专家的不懈努力,盐酸埃克替尼Ⅲ期临床试验于2010年5月顺利完成。
  
  新药创新:“PK”进口抗癌药
  
  这是中国新药研究项目中,第一次采用国外进口专利药进行头对头的双盲对照试验。
  
  考虑到中国制药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目前国内没有一家药企敢拿进口药物“真刀真枪”进行头对头比较。盐酸埃克替尼不仅开创了国产抗癌药物“亮剑”高端进口药物之先河,还在之后的“PK”中大获全胜。
  
  为了准备这场“PK”,公司仅为购买比对用的吉非替尼便花费2600多万元。研发团队此时考虑的不是费用,而是研究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而他们的底气来自盐酸埃克替尼前期研究结果。
  
  2010年5月,Ⅲ期临床试验顺利完成。研究结果于6月份正式开盲揭示。
  
  那是一张非常亮丽的成绩单:主要疗效指标——中位无疾病进展期,埃克替尼组为137天,较吉非替尼组的102天延长34.3%;疾病进展时间中位数比较,埃克替尼组的154天,显著长于吉非替尼组的109天。
  
  杭州70多岁的王女士于2007年3月因肺癌手术,并化疗4个周期,2008年3月两肺出现多个复发病灶,当时医生“判”给她的时间不到半年。
  
  2008年5月王女士开始服用盐酸埃克替尼,仅4周时间,肺部肿瘤便缩小30%以上,8周后肿瘤消失。
  
  王女士共服药两年半,未见复发病灶。现在她脸色红润,在自家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只有每月去医院领药时,其他人才能发觉她曾经是肺癌晚期病人。
  
  在安全性方面,埃克替尼没有传统化疗脱发、抑制白细胞等毒副作用。常见不良反应就是皮疹和腹泻,而其发生率明显低于吉非替尼组(60.5%对70.4%)其中皮疹发生率分别为40.0%和49.2%、腹泻发生率分别是18.5%和27.6%,可见有明显的优势。
  
  对普通百姓来讲,更为重要的是,相比每片550元的吉非替尼和660元的埃罗替尼,盐酸埃克替尼将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让许多难以负担进口高价药的患者重拾希望。
  
  该药Ⅲ期临床试验负责人,我国肿瘤界泰斗的孙燕院士激动地说:“终于盼来了我们国家自己的靶向抗癌药!”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