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医疗

浙江医疗卫生事业60年跨越式发展

2009-09-30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构建 “ 民本卫生、和谐卫生 ” 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建国前,群众就医大多依靠个体诊所,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遍布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城乡卫生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08 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十万分之 6.57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 9.77 ‰ ;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前的 35 岁提高到 76.63 岁。省医疗卫生事业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卓著成就。

    打造 “ 和谐卫生 ” 促进 “ 科技惠民 ” 方面,省一直注重农村、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共有 50 余项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在 40 个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推广应用。这些成果已在防病治病、促进健康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积极构建 “ 民本卫生、和谐卫生 ” 体系的思想指导下,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建国前,群众就医大多依靠个体诊所,如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遍布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医疗综合服务功能大为增强,城乡卫生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2008 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十万分之 6.57 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 9.77 ‰ ;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前的 35 岁提高到 76.63 岁。省医疗卫生事业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卓著成就。

    一、医疗卫生机构总体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共卫生资源迅猛增长。

    2008 年底,省卫生机构总数共 15291 家,比改革开放初的 1978 年的 6939 家翻了一番多,比建国初的 1949 年的 288 家增加了 50 多倍;其中县及县级以上医院为 635 家,社区服务中心 5194 家,卫生院 1846 家,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和医务室 6989 家;建立了 100 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 98 家卫生监督所 ( 中心 ) 拥有 48 家医学在职培训机构和 9 家医学科研机构,妇幼保健机构达 87 家。

    2008 年,医疗机构床位数达 16.12 万张,改革开放初的 1978 年 61778 张的 2.6 倍,将近是建国初 1949 年的 27 倍。其中:医院床位 12.98 万张,占医疗机构床位数的 80.5% 分别比 1978 年和 1949 年增加了 7.33 万张和 12.40 万张,增加了 1.3 倍和 21.4 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 3693 张,卫生院床位 19781 张,占医疗机构床位数的 12% 2008 年每千人口床位 3.44 张 ( 按户籍人口计算 ) 与 1978 年和 1949 年比较,分别增加 1.93 张和 3.16 张,分别增加了 1.3 倍和 11.3 倍。

    2008 年底,省卫生技术人员达 24.29 万人,比 1978 年增加了 16.2 万人,增长 200% 1949 年的 22 倍。其中,执业 ( 助理 ) 医师 10.19 万人,注册护士 7.83 万人。 2008 年全省每千人口卫技人员 5.18 人 ( 按户籍人口计算 ) 分别比 1978 年和 1949 年增加 3.02 人和 4.64 人,增加了 1.4 倍和 8.6 倍;每千人口执业 ( 助理 ) 医师 2.17 人 ( 按户籍人口计算 ) 分别比 1978 年和 1949 年增加 1.3 人和 1.74 人,增加了 1.5 倍和 4 倍;每千人口注册护士 1.67 人。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建国 60 年来,随着多项有效改革政策与科学管理举措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尤其是近几年,把发展经济社会、提高民生质量作为政府工作首要目标的大背景下,省医疗卫生事业在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加大卫生资源的同时,加强对医疗服务体系的科学管理,保证了医疗服务体系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逐步建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

    一 ) 医疗机构运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以医院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我省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根据《全国医院工作条例》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等有关方针政策,省医疗事业以国有医院建设为整个医疗机构体系建设为起点,把全省医院运行服务能力的提高作为重点,逐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高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使我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健全的同时,医疗机构运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08 年,医疗机构诊疗人次为 26851.24 万人,其中门、急诊人数为 25749.01 万人,占总治疗人数的 95.90% 诊疗人次比 1978 年增加 10 倍多,建国初期 1954 年的 50 多倍;急诊病死率 0.05% 入院人数 418.87 万人,住院治愈率 56.35% 好转率 39.48% 二项合计达 95.83% 比 1978 年高出 4.23 个百分点;死亡率分别从 1954 年的 3.52% 和 1978 年的 2.2% 降到 2008 年的 0.43% 病床周转次数从 1954 年的 21.35 人次和 1978 年的 22.1 人次增加到 2008 年的 27.3 人次;病床工作日从 1954 年的 233.3 日和 1978 年的 288.2 日提高到 2008 年的 300.5 日;病床使用率为 82.33% 分别比 1954 年和 1978 年高 13.72 和 3.33 个百分点;每百门急诊的入院人数为 1.8 人;出院者平均住院日 10.7 天。

    二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日臻完善

    近年来,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医疗急救网络日益健全,医疗急救队伍素质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迅速提高,对传染病的防治控制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医疗急救系统日益健全。建国以后,特别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省医疗急救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现场医疗急救和转运为一体的服务模式。根据国家有关部委的要求,将急救呼叫电话统一为 “ 120 规定一级医院设立急诊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建立了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机制和海上事故紧急救援机制。截至 2008 年,省共有急救中心 ( 站 ) 20 家。

    为提高我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008 年,全省成立省级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 6 支卫生应急机动队和 10 支医疗救援机动队,并着手组建卫生应急综合救援队伍。制订省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试点方案和建设标准,启动 5 个卫生应急示范县建设试点工作。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现紧急救援中心 ( 120 与公安 ( 110 消防 ( 119 等应急系统的联合行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任务。

    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的同时,医院急诊科应急反应能力和抢救水平也不断提高。 2005 年开始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各医院将急诊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加强急诊工作,合理设置急诊科,科学配备专业人员,保证抢救设备、设施、药品完好、有效,优化医疗服务流程,保持抢救生命 “ 绿色通道 ” 畅通。

    二是传染病医院建设得到加强。建国以来,省一直高度重视各级传染病医院建设,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不断出现,部分已控制传染病死灰复燃的情况,加大了对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区的建设力度。截至 2008 年底,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 1978 年的 86 家增加到 100 家,增长了 16.3% 专科疾病防治院 ( 所、站 ) 由 1978 年的 21 个增加到 27 个,增长 28.6% 共建病床 732 张。

    三、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以政府资助、个人缴费和集体扶持相结合为筹资机制,以县 ( 市、区 ) 为管理单位,由政府主导来组织推动,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一项初级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国家为缓解农民 “ 看病难、看病贵 ” 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 2003 年我省开始试点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全省 87 个有农业人口的县 ( 市、区 ) 已全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 年实现了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覆盖,提前达到中央关于 2008 年基本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覆盖,标志着我省城乡整个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2008 年,省新农合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省财政对不同地区新农合的补助分别增加到 40 20 12 元,各级政府和个人筹资额度也相应增加,新农合筹资机制不断完善,基金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全省参合人数达 3094 万人,参合率达 90% 人均筹资水平达 135.9 元,住院补偿率达 28.4% 所有开展县 ( 市、区 ) 人均筹资均在 100 元以上,并全面建立了住院兼顾门诊补偿制度。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群众就医费用明显降低。

    四、爱国卫生工作稳步推进

    加强爱国卫生工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落实科学发展观、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整治、改水改厕、病媒生物防制、卫生创建、健康教育、疾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改变城乡卫生面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

    全省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稳步推进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等工程,带动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推动农村爱国卫生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2008 年,有 3425 个待整治村完成了改厕户共 42.11 万户,累计卫生厕所用户达到 977.03 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 83.75% 农村改水累计受益人口达到 3516.59 万人,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 97.04%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0.74% 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来水普及率列上海、北京、江苏之后,排全国第四位;卫生厕所普及率列上海之后,排全国第二位。

    继续开展城乡卫生创建工作,全省累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 12 个、国家卫生县城 11 个、国家卫生镇 15 个,省级卫生城市 21 个、省级卫生县城 26 个、省级卫生镇 160 个、省级卫生村 1217 个。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卫生创建工作,省杭州市、义乌市、桐乡市已列入全国建设健康城市的试点。

    五、卫生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大力培养各类医药卫生人才是科教兴卫、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措施。建国以来,省的医学教育工作稳步发展,全省有高等医学院校 14 所,已初步形成全日制与职工教育结合的高、中、初多层次、多专业的医学教育体系。

    一是高度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 “ 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 和 “ 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 2008 年底,全省已有 28000 余名基层卫技人员分别参加了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有 13500 余人完成了专科以上的学历升级教育, 11800 余人目前正在参加在职学历升级教育, 16000 余名乡村医生完成了注册培训。全省组织 20 余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 “ 送教下乡 ” 培训欠发达地区和山区海岛卫技人员 4000 余名。目前全省共有 46 人列入 “ 高层次卫生创新人才 ” 重点培养计划,加大对学术骨干和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二是高度重视卫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建国初期,全省医学院科研人员即致力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和研究,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在短时间内大大降低。六十年代起,各医学科研单位开始向多学科、多专业发展,科研成果不断增加,医学卫生科技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仅 2007-2008 年,新承担国家 973 863 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公益性卫生行业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重大课题 250 余项,获得各级科技经费达 5 亿元,为历史上最多。目前 “ 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应用研究 ” 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综合示范区 ” 项目已启动实施,新药创制 ” 等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申报工作进展顺利; 2007-2008 年,全省卫生系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 项, 2006-2008 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205 项,其中省科技进步奖 11 项。卫生行业获奖数量每年占全省各行业总数的近四分之一。此外还有 460 余项成果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目前我省在肝脏移植、重症肝炎的人工肝 ” 救治、甲肝疫苗、眼视光学等多个领域内走在全国前列。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