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医药流通

突破瓶颈求发展 医药流通盼两化

2008-06-13 中国医药投资网
 

  医药流通企业亟待规模化和集中化。零售走向连锁、物流走向配送、产品走向代理制是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零售走向连锁有利于进行统一的培训,整合营销;物流配送制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降低药品流通成本;生产企业选择全国性的产品代理制不但可规范市场,帮助生产企业降低营销成本,而且便于追踪,有助于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分会日前公布2007年销售额前20强企业名单,老百姓、海王星辰、同济堂分别以24亿元、23亿元、18.24亿元位列前三强;前20强企业销售总额为259亿元,比上年增长31亿元,增幅为13.6%。对此,业内专家和企业界人士认为,尽管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产生一些知名品牌,但总体上看仍存在规模偏小、利润率低、人才缺乏等问题,而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出路在于把握世界医药流通领域发展趋势,破除瓶颈,走上规模化、集中化发展轨道。

    看好便利店模式

    北京嘉事堂连锁药店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帅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药店连锁运营模式主要有以海王星辰为代表的便利店模式和以老百姓为代表的大卖场模式。简单地说,社区便利店靠高利差和专业服务盈利,平价药店靠价格、大卖场等方式吸引顾客,以量取胜。前者是以服务为主导的品牌经营思路,后者是以价格为主导的平价经营思路。社区便利店面积小、租金低、数量多、分布广、风险小、客流量小、便利性强,而药品大卖场则相对面积较大、租金高、数量少、分布窄、风险大、客流量大、便利性弱。”

    医药流通企业应该选择哪种经营模式?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美华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走向便利店模式,在国际上也是如此。一般人不会在家中存储许多药品,而且药品过了有效期就不能再用,因此应该把药店开到消费者身边方便其购买。”但他同时表示,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这两种模式应该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共存,而大卖场模式主要适用于经济相对欠发达、消费者空闲时间比较多的地区。

    张美华认为,医药流通企业应采取品牌经营思路,打价格战是相当危险的。价格战导致生产企业简化生产工艺流程、降低药品有效成分含量,疗效也就难以得到保证。而且,平价大卖场模式在经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例如出租柜台给他人经营非药品商品,有些卖场柜台出租率甚至达到40%。

    亟待规模化和集中化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表示,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是“引资、融资、合资、上市”,通过物资和资本的双建设才能促进流通企业繁荣。对此,张美华表示,“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吸引到投资”。资本方要考察企业是否有清晰的发展战略、高水平的管理团队以及一定的网络规模,具有这些因素的企业才能吸引到投资。

    张美华说:“医药流通企业亟待规模化和集中化。但靠企业自身盈利扩大规模是不现实的,因为行业的盈利水平很低。除吸引投资外,还需要政府对医药流通企业的重视,并给予政策支持。”他说,在我国,流通企业的重要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认识。日本有着非常科学的流通体系,它的五大商社在全球拥有4万~6万家分支机构,可以“一夜之间将某种产品销往整个世界”。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医药流通企业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由本国资本控制的,例如俄罗斯就严格控制合资医药流通企业的审批。

  据了解,我国有医药流通企业1万多家,但价格战比较严重,利润较低,虽然零售的毛利率接近国际上25%~35%的水平,但批发的净利润小于2%,低于国际5%~8%的水平。许帅认为,要提高利润率,“需要扩大规模、扩大市场份额。为此,企业需进行两方面调整,一是寻找更好的营销模式,二是调整现有的盈利模式。品类管理、商品结构调整和员工专业知识、服务培训等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同时还要强化服务功能,可以通过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做强自身品牌”。

    “零售走向连锁、物流走向配送、产品走向代理制应该是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趋势。”张美华认为,药店承担着医改“医药分家”的重任,走向连锁有利于进行统一的培训,整合营销;物流配送制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降低药品流通成本;而生产企业选择全国性的产品代理制不但可规范市场,帮助生产企业降低营销成本,而且便于追踪,有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突破区域和人才瓶颈

    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全国性品牌更是凤毛麟角。许帅告诉记者:“目前整个行业还是以区域品牌为主导,真正的全国性品牌,海王星辰可以算一个。虽然海王星辰目前在跨区域经营上做得不错,但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与区域强势药店竞争。事实上,在与区域强势药店竞争的时候,海王星辰的优势并不明显。”

    张美华认为并非企业不想向全国发展,而是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企业想走出所在区域很难。张美华建议国家药监部门对企业规模化发展给予政策支持,给予企业跨区域发展以更宽松的政策环境。他认为,药监部门应规划出5-10家可以承担全国医药物流需求的大型流通企业,支持他们跨区域收购兼并,进一步壮大规模;同时企业应专注于药品经营,争取做大做强,跨行业经营会分散人力和财力。

    许帅说,“以前不少连锁企业在跨区跨省扩张时,往往因为资金跟不上半途而废,非常可惜。事实上,任何企业要发展,资本力量的支持是必不可少。所以物流是发展趋势,最终要靠资本取胜。”

    难以实现跨区域扩张制约着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而人才缺乏尤其是物流和药店管理人才缺乏则是其另一瓶颈。张美华认为,“药店的功能不仅仅是药品销售,还要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和药学服务,保障消费者用药安全”,因此对人才的要求较高。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的药监部门对药店销售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许帅对此表示忧虑,“培养人才需要时间,需要岗位实践。虽然也有一些培训机构在做这方面的培训,但现在市场很开放,流动性强,企业不敢在培训人才上下功夫,因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很快就会流失”。因此,“相比市场发展速度,人才培养的效率很低,现在主要依靠相互挖人才来满足自身需求”。

    然而,张美华认为,人才决定企业未来,必须站在战略高度寻求解决之道。首先,医药流通企业应把人才当作资源经营,在财务预算中留出引进人才的费用;其次,企业应加大对人才的培训力度;第三,政府应在高校增设相关专业,提高人才供应量。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