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专利高价卖出 研发市场仍低迷

2008-12-03 中国医药投资网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08上海专利交易周专利拍卖会”上,共有8项专利参加拍卖,拍卖标的金额前3名均为生物医药专利,其中一项以1800万元高价卖出,颇引人注目。
 
    一锤子买卖?
 
    据悉,以1800万元拍出的“冻干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专利所有人是上海新生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拍得专利的则是光明集团下属的一家药厂。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秘书长吴朝晖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药拍出1800万元的价格属于正常,按目前的一般行情,大约也在这个范围。
 
    记者随后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普遍观点也认为:价格属于合理区间。
 
    新生源公司副总经理黄阳滨向记者透露,拍卖的“冻干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其实不是单纯的产品专利,该产品在2005年6月已获临床批件,目前正在进行Ⅲ期临床研究,获得新药许可证、进入流通领域指日可待。
 
    业内人士表示,受是否是原研创新药、产品市场前景、开发进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产品在技术转让上的价格差异非常大。几十万元到上亿元的都有,“这次的转让并不是金额最大的。”
 
    据了解,当日新生源公司不仅卖出了自己的一项产品,同时还购入两项生物医药专利:以1000万元购得“β群溶血链球菌外毒素”专利,以500万元购得“新型抗凝药物水蛭素衍生物”专利。对此专家表示,实际上,拍卖只是技术转让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还是对产品本身的市场预期和风险评估。
 
    黄阳滨告诉记者,此次拍卖是公司进行的一项尝试。本次拍卖会标的物公布后,新生源即着手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了相关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评估。另外,中标后,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控制风险,如分阶段付款等。
 
    空白就是市场
 
    没有人做过的药很可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同时也意味着风险。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从化合物筛选开始到正式上市,每一步都存在风险。上市后需要企业培育市场,需要教育医生、教育患者,市场推广等风险依然存在。很多药厂对于市场培育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但研发风险却很让人头疼。
 
    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时候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与企业的兴趣点不尽相同,也造成一种错位——企业更钟情于那些可以快速实现经济利益的项目,因此如果是已经拿到临床批件或已经有上市许可的产品,价格会比较高。而早期研发由于风险较大,企业一般会更加慎重,尤其是国内企业,受规模、经济能力所限,更愿意在看到希望时才进行投入。
 
    “所以,一些收购早期专利进行一定程度的孵化后再转让出去,赚取其中差价的公司应运而生。”北京中卫必成国际医药研究中心执行副总经理陈永清指出,“但现在这种情况很少了,因为市场越来越透明,可以转让的产品也越来越少。”
    合纵连横时代
 
    正是由于新药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再加上国内的现实情况,使得中国的制药、生物医药创投公司很少有实力独立进行新药研发。由此导致风险投资机构较少在这一领域投资,即便涉及这方面的投资,也只是在风险小的项目或基本可上临床的项目上投入。
 
    据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一些研究所和CRO公司已被迫倒闭或转行。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以及研发机构之间选择“抱团合作”。
 
    不久前成立的新药创制产学研联盟、抗生素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RO技术服务联盟等,均希望实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
 
    “抱团是出于优势互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考虑。同时,这样也可以弥补科研和企业之间的断层,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产业化,减少不对称。”某联盟成员企业如是解释其加入动机。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