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生物医药

生物医药的难言之隐

2011-10-25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近期医药板块走势低迷。有分析认为,行业估值仍偏高,受药品降价、抗菌药新规即将实施等政策影响,该板块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速,盈利能力降低。

  近期医药板块走势低迷。有分析认为,行业估值仍偏高,受药品降价、抗菌药新规即将实施等政策影响,该板块上市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远低于收入增速,盈利能力降低。
  
  而与此对应的是,我国将从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以及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板、中小板市场等四大方面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其实,生物医药在屡被看好的同时,难掩其尴尬。
  
  融资方面,尽管国家加大了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但相关问题仍很突出。目前,美国300至400家生物技术上市公司中有90%以上不盈利。业内人士测算认为,开发一个新药通常需10年10亿美元的长期高风险投入,由于中国企业不能连续盈利便没有上市融资的资格,所以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中国创新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的融资瓶颈更大。
  
  2005年以前,国内生物技术投融资以产业资本和产业投资者为主,此后,专业风险投资机构开始出现,中小板、创业板相继走向成熟。虽然融资结构不断丰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悬殊。
  
  在股权私募基金和创业投资上,相关资料显示,专业医药投资VC数量和金额都较小,五年平均医药投资占PE投资金额的比例也低于2%。三年多来,VC成功投资案例182个,PE成功投资案例239个,分别为生物技术及健康领域融资10.38亿美元和88.7亿元人民币。
  
  此外,生物技术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渠道也很狭窄。
  
  其次是融资量小。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最新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1到4月份,医疗健康行业披露的融资案例达11起,融资金额共约为1.75亿美元。2010年全年,该行业所获得投资案例共103起,投资总额为18.58亿美元。
  
  而据笔者的了解,仅美国辉瑞一家药企,每年用于药物研发的投入约达70亿美元。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在投入上显然是量小而分散。
  
  在上周二(10月18日)北京举行的“2011中美医药产业峰会上”,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PhRMA)董事会主席魏巴赫透露,美国每年用于新药研发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
  
  对应的是我国的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实施“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并将投入总额达到400亿元的项目资金,以期能够实现突出自主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总体目标。
  
  创新乏力也使一片叫好声的生物医药很是尴尬。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等政策表明我国对医药创新持鼓励态度,保留了中国医药(行情,资讯)产业靠创新转型的希望。但希望终归是希望,除了上述融资难题外,生物医药业本身周期长、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也是创新转型的障碍因素。
  
  调查发现,通过“调整”药物配方的微小成分,以新药在国内注册上市的企业不在少数。它们或以各种打“擦边球”的方式,仿制尚在专栏保护期内的药物。不可否认,这种方式的收效快捷,但对整个产业发展来看,是伤害。
  
  事实上,相比其他领域,医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没有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没有药企愿意在研发上投下巨额资金。
  
  与企业的“自伤”相随的还有相关政策的滞后。尽管此前推动创新药进入医保目录的呼声已久,但是,目前仍未进入。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创新药能够更便捷地进入医保目录,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内伤”已造成跨国医药巨头对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蚕食”。
  
  诺华、阿斯利康、赛诺菲·安万特、GE等凭借雄厚的研发实力和成熟的融资能力不断地在中国“布局”。据悉,赛诺菲·安万特现有六大生产基地遍布中国,并已具备从寻找目标药物到实现药物临床应用的整合能力,不断带动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风险投资进入中国。2010年7月,赛诺菲·安万特投入4亿元人民币购买了上海生命科学院研发的抗癌药物独家许可。
  
  因此,我国的大企业、大集团应利用好国家的诸多利好政策,担起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加速行业内部结构调整的责任,尽快走出尴尬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