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解热镇痛药

我国解热镇痛药企进入低迷困局

2014-05-28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解热镇痛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原料药出口的大宗产品之一,年出口量约占当年产量的70%——80%。

  5月27日,解热镇痛药一直是我国医药原料药出口的大宗产品之一,年出口量约占当年产量的70%——80%。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解热镇痛原料药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4.30%,出口均价同比微降0.85%。

  解热镇痛药为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药理作用,同时还有显著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因此,该类药物又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鉴于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自1974年开始,国际上将这类药物归入非甾体类抗炎药类,19世纪以来,全人工合成的解热镇痛药相继问世。可以说,解热镇痛药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也是我国医药原料药主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欧美出口实绩增加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解热镇痛原料药出口到108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欧洲及北美洲依然是我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出口金额占比达75.51%。较之2013年一季度,我国对三大市场的出口增势明显,对亚洲出口金额增加16.14%,对欧洲及北美洲出口金额分别增加6.06%和22.74%;对新兴市场非洲及拉丁美洲出口增幅亦达到15.46%和17.34%。可见,随着欧美等主营市场经济好转,企业出口订单明显增多,市场呈复苏趋势(见图表1)。

  2014年第一季度,我国解热镇痛原料药出口经营企业有342家,同比增加14.30%,从出口金额排名前20位的企业情况看,17家为生产企业,出口金额占比74.93%;外贸公司只有3家,出口金额占比4.07%,反映出生产企业在这一产品上的经营优势(见图表2)。

  从国内各省份的出口情况看,解热镇痛原料药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江苏、山东、河北、浙江、湖北位列解热镇痛药出口前5位,5省市出口金额占比高达86.93%,这说明我国解热镇痛类产品地区集中度较高,并且产业集群化发展明显(见图表3)。

  市场前景喜忧参半

  2014年一季度,解热镇痛原料药出口均价为4.35美元/公斤,同比下降0.85%。今年以来,受欧美主营经济体复苏影响,解热镇痛原料药各主要品种出口均呈增长态势。扑热息痛出口数量同比增加13.87%,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2.49%;安乃近出口数量同比增加17.47%,出口金额同比增加22.83%;布洛芬出口数量同比增加16.99%,出口金额同比增加19.27%,而与之相对应的出口均价却没有明显上升趋势,除安乃近、布洛芬出口均价小幅微增外,其余各品种出口均价均呈下跌态势。

  解热镇痛原料药出口量增价跌的局面,与我国行业盲目扩产,多头竞争不无关系。多年的低价残杀已使企业挣扎在成本线的边缘,在提升技术水平无果的情况下,为保住现有的市场份额,唯有低价竞争才能使企业得以生存,由此出现量升价跌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2014年,欧美经济扑朔迷离,非洲、拉美等新兴国家受整体环境影响经济出现滞增长,成为我国进一步扩大出口的障碍。今年我国解热镇痛原料药出口能否保持高增长前景难预。

  今年一季度,解热镇痛原料药总体出口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整个行业情况还是令人担忧,作为传统大宗出口商品,我国解热镇痛原料药以产量高、规模大、品种全、出口多、价格低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优势。我国主要的解热镇痛原料药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很高,而许多生产企业工艺陈旧、产品档次低,难以进入高端市场,在没有产品优势的情况下,企业间只能靠低价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竞争十分激烈。

  市场趋紧-价格上扬-扩大产能-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如此循环往复,已成解热镇痛药行业发展的痼疾。究其原因,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关系,多年来,我国解热镇痛行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成倍增长,规模优势渐渐呈现,但技术优势、质量优势有待确立,企业规模和产量的扩大靠的是新增生产线,盲目扩大产能,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的模式,在技术改进、质量提高等诸多方面进步不明显,只讲规模效益不讲技术优势,势必影响产业今后的发展,从而造成行业循环往复的价格大战,受损害的只能是中国的解热镇痛产业以及自然环境,而让国外占了便宜。

  多年的市场无序竞争已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异常薄弱,如何寻找标本兼治的破题之举,关键在于研发具有高技术含量的精、优产品,淘汰生产周期已进入衰退期的品种,向高端、特色原料药延伸,提高产品质量,培育知名品牌,优化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我国解热镇痛药企业才有可能彻底走出市场低迷的困局。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