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低价药

政策有望促进低价药供给

2014-05-16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低价药将受政策保护,政府在控制药品日均费用的基础上,把定价权下放给药品生产企业。政策有望促进低价药供给,让低价药重回市场。

  低价药将受政策保护,政府在控制药品日均费用的基础上,把定价权下放给药品生产企业。政策有望促进低价药供给,让低价药重回市场。近日,国家发改委对外公布了首份国家低价药清单,并要求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在7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本级定价范围内的低价药品清单。

  首份国家发改委低价药品清单涉及530个品种中的1154个剂型,其中低价西药有280个品种,低价中成药有250个品种,国家将取消共计530个品种的低价药的最高零售价。目前,常用的降压0号、去痛片、地高辛、牛黄解毒片等均在清单上。

  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深化药品价格改革的第一步,在药品价格管理上,首次取消了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在日均费用标准内,赋予药品生产企业自主定价权。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对低价药的价格“松绑”,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质优价廉的药品重回市场。国家发改委表示,今后生产企业可在西药费用日均不超过3元、中成药日均费用不超过5元的前提下自主定价。

  回顾我国对药品价格的管理,经历了一个从全面管制到放开,又从放开到恢复部分管制的曲折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中国启动药价市场化改革。此后不久,药价高、“看病贵”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1996年以后,中国政府对极少数药品恢复价格控制;2000年之后,价格主管部门将政府定价药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并通过调整药品最高零售价的方式,连续启动大范围的强制降价行动。据不完全统计,比较大规模的降价就达30多次。

  虽然政府的这些管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药价过快上涨的趋势,但“药价虚高”还普遍存在,而且还出现了药品“降价死”的现象,即质优价廉的低价药从市场上消失了。

  一项对全国12个城市42家三甲医院临床用药的调查显示,低价药短缺高达342种,有131种长期断货。其中211种药的价格在30元以下,130种药在10元以下。而10元以下的短缺药中,5元以下的药品占了69%,3元以下的占42%。许多低价药在临床上使用了多年,有的甚至是急救、罕见病、重大疾病不可或缺的药品。

  这一切给人直观的感觉是,政府对药品的价格管制失灵了。目前,国家发改委对药价采取以成本为基础的最高限价。而我国有上万种处方药,价格主管部门很难核算药品生产成本,制定出药品的合理价格。加上近年来药品生产的人工、原料等成本上涨,低价药利润变得日益稀薄,药品生产企业仅有微利甚至无利可图,缺乏生产的积极性,于是停止生产,致使许多低价药从市场上消失。

  低价药短缺看起来是生产领域出了问题,政府对药品实施价格管制,让生产企业无利可图,因此生产企业放弃了生产。可事实上,低价药退出市场的主要原因在于医院的使用环节。目前,公立医院在药品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面对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医院处于买方垄断地位;而面对患者,医院又处于卖方垄断地位。一旦医院不使用低价药,药品生产企业就失去了最大的市场,自然就会放弃生产。

  为什么医院不愿使用质优价廉的药品呢?这与我国长期对医院投入不足、采取“以药养医”体制有关。政府规定公立医院对药品可以加价15%出售来补贴医院。假设医院打算进10元和100元的两种药品,加价15%后,医院分别以11.5元和115元销售,前者医院可以赚取的药品收入是1.5元,而后者可达15元。因此,医院为了获利自然会“高价进药、高价销售”。目前,大约80%的药品由公立医院的处方开出,当公立医院“只选贵的,不选对的”药品时,低价药就自然没有了销量,药品生产企业也只得放弃生产。

  新医改以来,政府加大了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并开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通过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即医疗机构在销售药品时,按实际进价销售,不再加价。希望以此来解决公立医院“以药养医”的问题。但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基本药物制度对药品价格的控制仍没达到预期效果。这主要是因为以低价药为主的国家基本药物只有307种,数量有限,导致医院以临床需要、医生用药习惯等为借口,增补其他药品,绕开低价的基本药物。

  此次国家发改委公布低价药品清单,在控制药品日均费用的基础上,取消药品最高零售价,赋予药品生产企业自主定价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希望让低价药重回市场。目前,国家发改委的低价药品清单达530个品种,较国家基本药物增加了近一倍。预计7月1日前,各地公布的本级低价药品清单还会增加品种。这有助于防范各地的医疗机构以药品不足为借口,绕开低价药。

  事实上,如何确保低价药在临床上的使用一直是个难题。这需要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尽快打破“以药养医”体制,重建公立医院及医生的激励机制,促使医疗服务“为健康买单,而不是为药品买单”。

  目前,公立医院是药品市场的最大终端,终端的制度扭曲必然会向药品产业中游的流通企业和上游的生产企业传导,导致质优价廉的低价药遭遇逆淘汰。只有医生合理用药,才能把药品正确的市场信息传递给药品流通和生产企业,质优价廉的低价药才能真正回归市场。因此,让低价药重回市场,靠药价改革还不够,还需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激励医院和医生使用低价药。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