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药企

跨国药企面临共同困境

2014-04-29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全球制药史上最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公布: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GSK)和美国礼来三家宣布将联合重组,相关业务腾挪“过手”,涉及总金额超过285亿美元。

  上周,全球制药史上最大规模的资产置换公布: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GSK)和美国礼来三家宣布将联合重组,相关业务腾挪“过手”,涉及总金额超过285亿美元。

  而此前一周,美国辉瑞刚刚传出有意千亿美元并购英国阿斯利康;再向前一个月,德国拜耳宣布有意全资收购中国云南滇虹药业,初步预估涉及金额36亿美元。而就在几天前,美国医疗设备制造商捷迈控股(Zimmer Holdings)宣布将以13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另一家医疗器械生产商Biomet,借此扩大捷迈矫形外科设备的产品线。

  “换子”

  4月22日下午,瑞士诺华、英国葛兰素史克和美国礼来三家宣布联合重组。

  诺华将疫苗业务(不含流感疫苗)作价71亿美元,包括权利金转让与GSK;GSK将其肿瘤事业部整体出售给诺华,包括研发、产品知识产权和市场在内,转让价格145亿美元——根据黑素瘤药物的试验结果,或许再另外支付15亿美元。

  此外,诺华的非处方业务(OTC)将与GSK的Consumer Business消费者业务组建合资公司,双方将各自的消费者保健类产品,包括OTC药品、日化消费品等放入新公司。其中诺华占36.5%的股份,GSK占63.5%。

  与此同时,诺华将旗下的动物保健业务以54亿美元的价格剥离给礼来,交割完成后,礼来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动物保健公司,并成为集团新的利润增长点。

  交易中涉及的三家制药公司均位列世界制药公司前十,初步估计,交易涉及总金额超过285亿美元,这一数字也刷新了此前制药公司并购金额的最新纪录。

  “在制药巨头间剥离相对较弱的业务、加强优势产品线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英国阿斯利康制药CEO Pascal Soriot随后对这一并购评价时表示,“像GSK和诺华这样的双赢交易,我们也会考虑。”

  此时,Pascal Soriot和阿斯利康正处在千亿美元被美国辉瑞收购的风口浪尖中。昨晚,美国辉瑞刚刚公布对阿斯利康的收购方案,并确认遭到阿斯利康拒绝,但辉瑞依旧在寻求其他解决方案。可以确认的是,如果这一交易最终完成,将再次刷新制药业历史上的天价收购纪录。

  “跨国制药巨头之间的业务置换和资产重组很常见,但近年金额越来越大,整体业务打包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也是因为市场环境变化,竞争加剧,资金压力很大,如果想聚焦在一些优势业务上,战略调整必须及时进行。”昨日,长期关注跨国药企的曼哈顿资本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进表示。

  以诺华为例,此次重组,除收购、置换协议外,同时还涉及多个领域的调整。

  北大纵横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分析,2013年,诺华销售额为579.2亿美元,仅增长2%,聚焦业务将是诺华脱离低增长的必要战略选择,血液检测、OTC、动物保健和疫苗部门是诺华经营领域的薄弱环节。

  史立臣认为,在诺华调整经营战略的前提下,这四项业务必须脱离,以利于诺华更好地聚焦优势业务。此前,诺华已经将旗下的血液检测业务以17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西班牙医药公司Grifols,现在又把疫苗和动物保健业务剥离,而OTC业务与GSK成立合资公司,借助GSK在OTC领域相对较好的优势业务带动诺华OTC业务的发展。

  根据诺华在官网上的表述,2012年,诺华除了流感之外的疫苗净销售额为14亿美元,OTC业务净销售额为29亿美元,动物保健业务的净销售额为11亿美元。

  “公司将此次变革看作一个转折点,重组涉及公司肿瘤、疫苗、动物保健和OTC板块。”诺华全球CEO Joseph Jimenez对这一重组明确表态。

  “而对疫苗业务见长的GSK来说,和诺华成立的合资公司有利于整合两家优势,更专注于疫苗方向;另外GSK这几年一直在对消费品部分进行整合,产品层次很清晰,品牌效应也很好,对它的利好会非常明显。”王进称。

  整合

  “新药研发成本越来越高,专利药面临到期的销售下滑非常明显,对跨国制药巨头们来说几乎都是最头疼的问题。”昨日,某跨国药企研发中心负责人称,“和前几年不同,现在的研发费用在不提高的情况下,还必须得集中在比较有把握的领域,尽量减少损失。”

  这几乎是眼下跨国药企面临的共同困境。

  事实上,随着新药研发的失败率越来越高,资源整合成为制药公司降低风险的一个快捷方式——将主要精力放在更有优势的领域,剥离那些“不太赚钱”或前景不是很明朗的业务方向。

  根据汤森路透数据,制药行业的交易价值自2014年初以来已较一年前增长近一倍至779亿美元。

  有华尔街分析师指出,此前有研究表明,企业的创新和就业指数都在降低,近10年的数据显示,新药的疗效只比安慰剂对照好36%。在这种局面下,收购能够实现一种资源的整合以及降低风险。

  这也解释了阿斯利康为什么会陷入千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中。

  一方面,阿斯利康正面临经营困境,几种畅销药物的专利即将到期,研发的肿瘤疾病新药则在试验期;而2012年阿斯利康推出重组计划以求摆脱困境似乎收效甚微。

  但辉瑞从不会做亏本的生意。

  “我们会在产品线上展开充分的互补性合作,特别是在肿瘤领域的肺癌、乳腺癌等方面。”席庆昨晚透露,而这些领域正是阿斯利康研发产品线上即将进入“采摘季”的产品。

  2014年一季度业绩发布时,阿斯利康同时公布了在其擅长领域所取得的成绩——4个在研药物取得了新的进展,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AZD9291、用于COPD的benralizumab、用于哮喘的tralokinumab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后期阶段,而抗PD-L1、用于治疗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的单克隆抗体MEDI4736也即将开始三期临床试验。

  与此同时,治疗肺部感染的药物Synagis以及专利已经到期的抗精神病药物思瑞康每年可给公司带来36亿美元的收入,分析师评估这两项业务的价值在150亿美元。

  丰厚且已经进入上市前最后研发阶段的新药品,将很有可能使阿斯利康扬眉吐气,而这一点,正是最大制药公司辉瑞欠缺的。

  “辉瑞特别会卖东西,但是不太会做,这几年研发一直是块短板,它不差钱,阿斯利康的新产品对它来说刚好可以弥补劣势。”昨日,有跨国制药公司研究人士称。

  而另一个更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来自产品线——近几年,受新药研发困难、专利药到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跨国制药巨头纷纷推出“仿制药战略”抢滩新兴经济体市场。在中国,礼来之前,拜耳、辉瑞、赛诺菲等均选择了与中国药厂合资建立仿制药平台。

  此前,辉瑞就与海正药业签订了合资意向书,其中海正和辉瑞方面将分别占股51%和49%。双方约定,该合资公司将面向中国和全球市场开发、生产和销售品牌仿制药。

  IMS表示,全球专利药的黄金时代已经渐行渐远,全球前20大药企平均有35%的药品于2009——2013年间专利到期。“2015年仿制药将占全球药物市场一半的份额。”

  而尚未最终敲定的德国拜耳36亿美元收购云南滇虹交易中,后者以生产非处方药产品为主,其主打产品包括治疗头皮屑的康王洗剂、抗真菌乳膏皮康王等,还包括少部分中成药品种,如丹莪妇康煎膏、骨痛灵酊等——这是拜耳继在中国收购原东盛集团(600771.SH)旗下的感冒药白加黑之后,再次大手笔收购国内药企。

  而与白加黑的非处方药不同,大健康类别的灵活营销环境和中药产品的另辟蹊径,都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现有药品研发和营销的风险和成本。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