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药企 碎片化 投资 逻辑

药企专项热背后遭遇“碎片化”困境

2012-10-25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最近,央视有个话题非常热:“你幸福吗?”答案是五味陈杂,但不少药企这几天的幸福指数应该不错。

  最近,央视有个话题非常热:“你幸福吗?”答案是五味陈杂,但不少药企这几天的幸福指数应该不错。因为在这个物欲世界里,没有什么比拿到钱换来的幸福更直接。四部委联合设立的“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和“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三大中央专项配套资金陆续向下拨款。华海药业、华东医药、恒瑞医药、人福医药等一批企业不等地分食了接近30亿元专项扶持资金。

  在地方,仅山东今年上半年就安排总投资110.8亿元用于65个医药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医药业迎来新一轮的财政专项热,这对本身就相对弱小的中国药企来说,终究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儿。不过,细品从中央到地方的诸多扶持专项计划,在庆幸之余不免也要做些冷思考。扶持资金增加固然可喜,可怎么用好才是问题的关键。

  这并不是在唱衰,而是现实的拷问。尽管像沃森生物、人福医药等企业也获得8000万元资金的扶持,对大部分中国企业来讲,这是一笔不菲的支持,可相对于一个新药、新技改项目而言,这仍是杯水车薪。更何况,按照此前透露的资金总规模估算,平均每个项目获得的资金扶持只有近2000万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凯恩斯主义再一次在中国遍地开花。

  天津、山西、贵州等10余省市近日陆续发布累计超过10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其项目多集中在基建领域,就拿最近颇受指责的机场建设热来说,“十二五”期间就要新建82个机场,扩建101个现有机场等,而关乎民生健康的医疗投资却寥寥无几。“十一五”期间确定的970项课题,经费为53亿元,平均每个课题项目不到550万元。2010年,仅美国默克制药研发投入1年就达55.8亿美元。这样的现实,中国医药如何自强,并立志走向全球?

  “碎片化”的投资逻辑亟待破除。

  撇开其他要素不谈,仅财政投入体制及其配套的运作模式就很让人担心这种思路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需求。笔者以为,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首先要改变以往“撒胡椒粉”的方式,提高资金高倍数的杠杆效应。专项资金的碎片化,让中国医药行业的很多创新只是盆景不是花园。就像奥运会出赛人员指标一样,周俊闹出的伦敦尴尬,被解读为奥运选手选拔机制背后,各省利益的博弈。其实,专项资金的分配又何尝不是?

  诸多专项资金的分配是在均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才落地的,专项资金就是应该让部分药企在创新上富起来。美国每年用于新药研发的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一个新药动辄数亿美元的投入,在目前临床上的不少重磅炸弹中,不少都是政府投资推动的结果。从财政导向角度来讲,投资效率的低下,以及科学有力的配套政策的缺失是国产药难出大品种、难出新品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各类资金分配政出多门,部门间在项目选择、资金投向上很难协调,这必然会影响资金合力作用的发挥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此类专项转移支付未能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地方无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力匹配机制,就会出现中央和地方投入不一的现象。

  试想,假如将全国上下每年数百亿元的扶持专项资金集中起来就未来重大疾病领域重点攻坚,重点技改,难道形成国产主流品牌还远吗?在稳增长的政策基调下,国家加快了财政投入,然以2011年的数据来看,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为6429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仅为1.36%,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9%,这两组数据已是这几十年来的新高。讽刺的是,最近山东高密火了,当地拟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

  为此,不惜花千万资金种万亩红高粱,称“赔本也要种”,这一系列设想都与刚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有关。一点窥豹,要提效就得破除当前财政投资的惯性逻辑,而且资金扶持,还需要根据扶持项目做顶层设计,配套执行才能走出困境。

  专项资金的碎片化,让中国医药行业的很多创新只是盆景不是花园。试想,假如将全国上下每年数百亿元的扶持专项资金集中起来就未来重大疾病领域重点攻坚,重点技改,难道形成国产主流品牌还远吗?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