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中药价格

中药价格猛涨衍生市场造假热潮

2011-10-10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从最早的板蓝根,到后来的金银花,从去年三七绝产到现在的太子参暴涨,最近3年里,中药市场可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在领军角色的“走马灯”之下,一个个涨幅纪录被刷新,演绎着关于中药材的市场“神话”。

  从最早的板蓝根,到后来的金银花,从去年三七绝产到现在的太子参暴涨,最近3年里,中药市场可谓“城头变换大王旗”。在领军角色的“走马灯”之下,一个个涨幅纪录被刷新,演绎着关于中药材的市场“神话”。过去一直以“简、便、验、廉”面目示于人的中药材,近期以来涨势汹汹,被网民惊呼“药你命”,坊间甚至流传,有药厂为了降低原料成本,不惜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更是引起市场焦虑。


  
  “现在的中药太贵了!”在走访中,药店老板这样抱怨,医院中药师也是这样抱怨,消费者更是叫苦不迭。而当小编顺藤摸瓜,来到北方最大药材市场——河北安国市之后,看到的场面却突破了所有人的预期。一场中药产业的“祸变”已在逐渐形成。
  
  价格对比:治感冒比西药贵10倍
  
  金银花、麦冬、双花,就是这样3味普通的中药材,曾经帮助无数的感冒患者摆脱病痛,但现在这些曾被贱称为“草药”的东西,正在改变它们的平民本色。“草药草药,价格不便宜怎么会叫草药呢?”老中医杨志瀚行医30多年,手里开出的药方已经不计其数,但最近几年,他写方子时手越来越沉。“以前治感冒的中药,抓一服顶多块8毛钱,就算是吃7天一个疗程,顶多五六元钱,这个价格算下来,比吃西药便宜多了,而且对身体的副作用还小。”杨志瀚说,在2009年之前,他给人开治感冒的中药方毫无压力,提笔就写,可现在开这么个药方,他就要掂量掂量了,“金银花疯涨的时候,我就少开点金银花,多开点双花,加点双黄连清热;后来双花又涨上去了,我就少开点双花,加重麦冬分量,养阴;现在麦冬价格也涨上去了,我真是不知道怎么才能开出便宜中药来了。”中药价格的行业性上涨,让老中医也犯头疼。杨志瀚介绍说,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一个感冒药方抓足一个疗程,最省也得超过100块钱,还不如吃阿奇霉素来得便宜,“吃7天中药花100多块钱,吃阿奇霉素才花不到10块钱,这个账谁不会算啊?长此以往,大家都买西药,中药就没人买了!”杨志瀚说,他最担心的,是原本以低价亲民的中药,逐渐因价格因素丧失市场,这将对中医药的发展造成沉重的打击。
  
  市场档案:岛城经历3次大涨
  
  杨志瀚担心的是中医药的传承,而岛城各大药房担心的则是利润的萎缩。“我们现在已经明显感到中药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了,不光是销售量出现明显的减少,药房的利润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啊,再这样下去,中药就根本没法卖了。”台东三路一家中药房的专柜负责人魏老师表示,在2009年之前,太子参1公斤才20多元钱,质量好的也不超过三四十元,可现在太子参1公斤已经超过了600元钱。在药房卖了10多年中药的魏老师告诉记者,大概来说,青岛的中药市场先后经历过3次大幅涨价的行情。
  
  “第一次是2009年,代表品种是金银花。”魏老师说,那一年金银花从最便宜的中药材,摇身一变,成为了最贵的中药材之一,短短几个月内价格从每公斤70元涨到了每公斤400多元,“当时是因为甲流疫情,金银花的市场需求猛增,价格也飞快地涨上去了。”然而才过了1年,金银花的价格已经直线下降,现在金银花每公斤也就200多元钱。
  
  继金银花之后,三七成为了中药涨价的排头兵。“2010年夏天,三七的价格一下子涨上去了,据说是云南当地因为干旱绝产。”魏老师说,当时三七的价格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从每公斤不到100元涨到了最高每公斤600元,而且货源异常紧张,整株三七参市场难觅。但还没过去半年时间,三七身上的光芒逐渐黯淡了下去,现在一公斤差不多要400元钱左右。
  
  而最新的一轮涨价正在进行中,这次的风头角色是太子参,但对于这次涨价,魏老师感到特别的不解。“金银花清热解毒,不光是治感冒,很多药方都拿它当配药,市场需求量比较大;三七价格虽然涨得离谱,但三七的用途很广泛与这两者相比,太子参涨价有点没道理。”魏老师说,2011年太子参的价格已经涨到了每公斤560元,2009年每公斤才100元左右,原本滋补功效甚微的太子参,居然成为了与人参、党参齐肩的“滋补名品”。魏老师预计,这次太子参的价格回落,估计比三七还要快。
  
  连线药都:涨价导致“卖药难”
  
  一部《大宅门》让全国人都知道了药都祁州,而在白景琦嘴中时常念叨的这个祁州,就是现在的河北安国市。经历了四百多年风雨,河北安国已发展为全国四大药都之一,也是北方最大的中药集散地。安国的中药价格牵动着全国中药市场的神经,为探寻今年中药涨价的真实原因,近日来到了安国市,在这里,药价上涨并没有带来药商的笑面孔,带来的是处处喊难的大萧条。
  
  在安国市药城大街上,与正在喝茶的药商孙广治攀谈起来。孙广治是安国本地人,如果从父辈算起来,也是百年药商了,但2011年市场的萧条还是出乎孙广治的预料。“药价太高了,根本没法出货,我这一个月的出货量还不如去年好的时候一天的出货量。”孙广治表示,来安国上药的主要分为三类人群:最主流的是全国各大药厂,他们需求大量的原材料,是最能影响市场行情的顾客群;其次就是中药贩子,这些人奔波于安国和其他城市之间,靠赚取环节差价牟利;最后是各大医院和外商,他们只要饮片,对整个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价格分析:中药到青价格翻番
  
  在安国市最新的报价表中,三七的最低批发价格为每公斤345元,而同日青岛药店零售价却是每克最低6.2元,照此折算,青岛市三七零售价格已经高达每公斤620元左右,如此巨大的价格涨幅是如何出现的呢?“中药材从安国发到青岛,中间最少要经过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会加价,加上物流、损耗和人工,一般中药材从安国运到外地,零售价都会翻番的。”孙广治介绍说,青岛药店很少直接从安国药市直接进货。一般是由山东的药商根据市场情况,批量购进药材,然后转运至山东鄄城的舜王城中药材市场,有的也分流到济宁、青州等地,通过山东省当地的中药批发商过渡之后,转入青岛本地的中药材批发商手中。之后转入药店营销体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摆到柜台上销售。而在整个流通过程中,每经过一个环节,中药的价格都会不同程度提高,“其实零售终端最赚钱,我们是按公斤批发出去的,而他们却按照克、钱来零售,每克只要涨5角钱,就能赚不少。”
  
  各方反应
  
  药农
  
  种两年藿香还没卖出去
  
  虽然中药价格高涨,但药农并不是最大的获益者,很多药农反而成为了药价动荡的受害者。安国市药农高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种了两年的藿香,到现在都没有卖出去呢。”高先生说,他家一共有8亩地,其中6亩是药田,剩下两亩种蔬菜和粮食。2010年,高先生种了不少的藿香,可根本卖不出去,高先生说,2010年的藿香卖不出去,他认为2011年情况肯定会有所好转,所以又坚持种了一年的藿香,结果2011年情况更惨淡,藿香干脆是有货无价。
  
  药农面临的另一个难题,就是巨大的种药成本,“草药对土地肥力要求很高,种粮食1亩地一二百块钱的肥就够了,种药花在肥料上的钱最少翻倍。”高先生说,种药成本大的另一个因素是不能重茬,今年种了明年就要换种,“拿牛膝来说,我去年种了一亩收300公斤,今年一亩才收50公斤。”高先生说,现在中药价格波动非常大,种对了药材,一年就能赚个盆满钵满,如果种的药材不对,就有可能会亏个精光,“现在种药投机性太大了。”
  
  药商
  
  涨价催生造假热潮
  
  中药材涨价不光给市民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它的另外一个副作用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掺假造假。中药材批发商王安几乎每个月都要去河北安国一趟,他表示,现在市场上中药造假可以说已到了泛滥的地步。“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以前你给整株三七抹一层药粉子,撑死多挣个三块五块,现在就能多挣三十五十,谁不想多挣点钱啊?”王安介绍说,现在市场上最常用的中药材有300多种,安国当地有售的则多达500多种,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性,就连常年跑药的药商也不敢说全都熟悉,所以想要在中药材里做点“文章”,其实难度并不大。加水掺渣已是常事;拿下脚料磨成粉往药株上抹,也不算新鲜;碰到以次充好、陈货翻新,也都是得过且过。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