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医药 行业 并购 合资

行业再刮合资风 中企又为外企做嫁衣?

2011-09-15 中国医药投资网
 
中投顾问提示:目前这种外企扎堆并购合资的现象,本质上是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条件成熟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一种趋势。

  9月6日,瑞士龙沙集团与复星医药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在此之前,辉瑞制药与海正药业在6月初签署合资意向书;8月16日,默沙东与先声在南京联合公布合资公司方案。另外,近两年还有诺华、赛诺菲-安万特和葛兰素史克对中国公司的收购。这些案例表明,中国医药行业掀起又一轮外企并购合资的风潮。

  华宝证券医药生物组组长俞向兵表示,目前这种外企扎堆并购合资的现象,本质上是外部因素影响与内部条件成熟两者共同作用下的一种趋势。鉴于此前合资药企曾有合资多年后变身独资的倾向,此次合资风潮中,中方企业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避免又为他人做嫁衣?

  合资为外企中国策略延续

  外企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从而进入中国的市场由来已久。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81年,日本的大冢制药株式会社与当时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和中国医药贸易总公司,合资成立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家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也由此拉开了外资公司涉足中国医药市场的序幕。

  当年外企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据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介绍,在上个世纪,我国政府基本上不允许外资在华独资经营企业,那时外资药企需要通过中方企业拿到资源或渠道,因此合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赖。

  俞向兵发表了类似看法,他还进一步说明,当时的外国药厂在成立合资公司的同时,也设立了销售或营销代表处,这都是为了其日后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做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合资潮有部分原因也是外企中国策略的一种延续。

  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

  由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医改新政的实施,中国的医药行业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据IMS预计,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面对如此大的一块蛋糕,各个跨国药企当然不会坐视不理,而并购与合资无疑是占领市场的最快捷的方式。

  郭凡礼表示,外企以并购或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一方面通过技术扩散逐渐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可以快速拥有本土企业之前已完善的市场渠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的医药合资企业及进口药品的销售额如今已占国内医药市场销售额的50%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专利药到期潮推动合资企业

  各个跨国制药巨头本身也面临旗下诸多专利药的保护期将陆续结束的难题。原研药的专利保护带来的巨额利润,是各制药巨头的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而消费者的医药需求是相当具有弹性的,因为专利一旦过期,市场马上就会被价格更为低廉而疗效差不多的仿制药抢去大部分份额。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有专利药在失去保护期的第一年,高达80%的市场份额即被仿制药抢去。

  以辉瑞为例,其头号明星药立普妥将在今年11月专利到期。目前,这款药物每年给辉瑞带来100多亿美元的年收入,专利到期后,将大量缩水。

  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要保持业绩增长的跨国药企必须将目光投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医药市场,大力发展仿制药。

  此轮本土企业“被出局”可能性较小

  在与外方成立合资企业这个问题上,很多本土企业都有过并不那么甜蜜的回忆。尤其在2001年中国进入WTO以后,逐步放宽对本国医药企业外方控股权的限制,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外方加大对合资公司控股甚至干脆将合资公司转变为独资公司的局面。比如北京费森尤斯卡比、诺华还有西安杨森都是在十来年的合资之后最终变成独资或外方控股。

  之前2005年1月商务部发布的一项调查曾显示,在生产投资中,57%的跨国公司倾向于独资新建;有37%的跨国公司愿意与具备一定技术和生产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合资;倾向于通过并购相关生产工厂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为28%。

  那么今年这些扎堆成立的合资公司,中方会不会也跟从前一样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呢?俞向兵表示,现在这些跨国药企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其初衷并不是像以前一样是为了规避法律,而是出于战略需要,在国内寻求具备一定实力的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具体体现在双方合作的领域已经由以前的市场和生产转向了研发。

  有关专家也表示,在此轮合资中,国内的企业现在跟外企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对等的地位,因此和外方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具有相当的掌控力,“被出局”的可能性较小。并且,这些跨国药企在人才、管理还有资本运作上有其优势之处,中方企业在与其合作过程中,通过借鉴对方,可以使得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并且加速国际化进程。整个中国医药行业也可以因此加速产业升级。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