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质量难辨 市场仍待规范

2009-02-10 中国医药投资网
 
    根据药典定义,中药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煎制汤药。因此,人们凭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饮片,而不是药材。据了解,中药分为三大部分———药材、饮片、成药。其中,是否使用饮片体现了中西医的最大差别。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拿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的是饮片,而不是药材。
 
  饮片难以分辨
 
  记者日前通过一位在药店工作的朋友得知,识别中药饮片(药材) 质量目前大家全凭经验,因为产地、生产年限、等级不同,同类产品( 特别是贵细药品)价格相差悬殊。相对来说,道地药材的价格要高于普通产地的药材。
 
  此外,一些更贵重的产品,如冬虫夏草、灵芝、羚羊角等因为价格昂贵,造假者多,普通消费者要识别真是难上加难。比如冬虫夏草,不少造假者以面粉、颜料炮制,可达惟妙惟肖的境界,老练的商家在采购时以一公斤2000条、色泽均匀、自然等为准,测出最高等级,其它以此类推,大家按约定俗成的办法达成一个成交价。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要辨别这些简直难于登天。
 
  一位业内人士称,由于中药饮片管理的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经验管理不但令许多买药的不懂药,一些初入行的卖药者也不会识别。如许多人就分不清关防风、辽五味、杭菊花,更不用说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哪些是伪药,哪些是劣药,许多人说不出个一二三。
 
  质量影响疗效
 
  很多人认为,中药就是吃不坏,吃起来也没什么用的东西。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如果是普通消费者,他开了处方后就管不着了。但如果给亲朋看病,开完处方后他往往要跑好多家药店比较药材质量,才能放心买药熬药。他抱怨现在中药材质量每况愈下,好中医有好处方也治不好患者的病,这已经开始影响中医声誉。
 
  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称,由于中药自身有鲜明的特性和与生俱来的复杂性,产地、产季、加工、炮制、运输、储存等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能影响中药的质量。现在经营的中药达到上千种,常用药500多种,而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中药市场的放开,药材变成了“农副产品”。没有人再指导农民种药,而是你愿种什么就种什么,能种多少就种多少。
 
  这样一来,全国涌现出大批药厂,再加上人口数倍增长的因素,用药量猛增,药材生意日益兴隆,红红火火。过去只是中药品种贵细短缺的,才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后来干脆只要卖得出去,什么中药都能假冒。
 
  中药材从种药、采摘到加工、出售,掌握主动权的大多是农民。什么好卖种什么,什么赚钱卖什么。黄芩五寸长才能用,市场需要,有人一寸长就挖出来了;政策规定不准上化肥、农药,为了多收快长,有人就偷着上。更恶劣的是,还有一部分不法商贩,利欲熏心,存心掺假使假,假药做得跟真的似的。
 
  没有多年的经验和仪器设备,凭肉眼很难分辨中药的真伪。有些药店(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附皮当做附子、 “先煎”变成“后下”,甚至抓把黄土让病人回家自己炒药的怪事。
 
  市场仍须规范
 
  中药饮片之所以出现这样鱼龙混杂的状况,是巨额利润催动的结果。许多产品,特别是一些贵细药材和饮片能保持超过百分之三十甚至数倍的利润空间。在利益驱动下,暴利惊人的饮片市场伪劣充斥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近年来有关将中药饮片和中药材纳入“药品式”规范管理的呼声开始不绝于耳。
 
  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对上市的中药饮片明确标明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及批准文号等,不符合规定的中药饮片从今年7月1日起不得再生产和销售。
 
  记者采访了一位经常收购中药饮片的业内人士。他说,反复整顿也没用,因为利润较高,目前全国十几个药市个个经营饮片,据说有的药市70%的饮片直接来自农民。
 
  说到农民加工的饮片,一位老中医认为中药炮制是门大学问,分类就有几十种,分别起到增效、减毒、转变药性等功能,各有各的独特工艺。这么复杂的技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农民要全面掌握是绝不可能的。
 
  一位业内人士在解读新规定时告诉记者,中药饮片以前不是没有包装,但通常是数公斤一袋的大包装,包装上的标识(品名、规格、产地、生产企业、产品批号、生产日期及批准文号等)都是厂家按自己厂里的情况自定,没有一个统一规定,大家约定俗成,只有有经验的行业人士、商家(批发商或零售商)、厂家能分清,消费者根本摸不着头脑。而且饮片拆包后,消费者对着像粮、油、豆等农产品一样陈列在药房里的中药饮片,根本无法考察其来路和质量。
 
  面对专业性极高的中药饮片,消费者无疑是弱势群体。中药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健康乃至生命。消费者的权益,亟须政府部门加以维护。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