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同仁堂

同仁堂"转型"保健品遇冷

2008-10-17 中国医药投资网
 

    在老北京们的记忆里,“同仁堂”三个字就是健康的保障,即便在西医大行其道的今天,国人说到中成药,首先想到的还是“同仁堂”。可让人不明白的是,这几年,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让百姓信赖的同仁堂药店,柜台上的老药越来越少,显眼的都是些高档保健品。难怪很多人都说,同仁堂现在越来越像礼品店,离百姓也越来越远了。

  张奶奶的孙子上火了,本想去同仁堂买点“保赤散”,可到那儿一问,说早不生产了,店员还向她推荐儿童营养品,说“这些一样能去火”。张奶奶拿起一看,价格竟高达100多元。一回身,张奶奶发现周围的柜台上摆满了人参、虫草等高档保健品。“我们家在同仁堂买了几十年的药,现在都不敢进来了,这还是那个同仁堂吗?”70多岁的张奶奶感慨道。“现在的同仁堂越来越不像话了,连原来十几块钱一瓶的益母草蜂蜜,都要装进礼盒卖个三两百元。”

  在北京通州区同仁堂连锁药店里,当记者请店员推荐去火的药时,店员拿出来的却是别的药厂的成药。再看看旁边的化妆品柜台和保健品柜台,已经比去年面积大了好多。

  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350年来,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其中,“安宫牛黄丸”、“大活络丸”、“苏合香丸”等10大王牌和“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片”、“枣仁安神液”等10大名牌,几乎成了中成药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些老药在同仁堂店里,许多却被埋没在不太起眼的地方。

  同仁堂集团宣传部姜晓东部长透露,同仁堂本来有800多种成药,现在在生产的,只有400多种了。

  同仁堂里的高档保健品,是由其子公司“同仁堂健康药业”生产的,它定位就是专营中高档保健品,面向中高档人群的。据称,短短几年时间,健康药业采取“店中店”经营模式,在燕莎、赛特、王府井等各大高档商场扎根,触角还伸向了各连锁店。尽管2004年才成立,但同仁堂健康药业已经在整个集团分公司里利润排第三了,眼看就要赶上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这两大传统阵地。”进入保健品领域是同仁堂的发展战略,但卖保健品并不等于就不卖中药了。”姜晓东说。

  但老百姓对此似乎并不买账,把同仁堂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药品品牌和诸多贵得吓人的保健品放在一起,心理上总难以接受。“卖高档东西是赚钱,可是,同仁堂总该给百姓留点儿地方吧。毕竟能天天吃人参鹿茸的人是少数,多数人还是需要那些便宜的常用药。如果都没有药了,同仁堂还能叫药店?”张奶奶的话也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对于同仁堂进军保健品领域,中日友好医院中医科晁恩祥教授表示忧虑,他说:“同仁堂不是靠保健品起家的,是靠药起家的,就该踏踏实实地做药。现在同仁堂药店的商业气息太重,有损人气,有损品牌。”  

 
 
 
相关报告
 
相关新闻
 
【研究报告查询】
请输入您要找的
报告关键词:
0755-82571522
 点击展开报告搜索框